精选文章 -->
精选一些鼓励学习的经典语句 精选教师德育安全工作计划 精选关于小升初优秀自荐信整理 精选高考倒计时100天如何备考 精选八年级下英语知识点《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赤壁赋知识点归纳及拓展延伸,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二、实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举酒属客:劝人饮酒(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4)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茫然,旷远的样子
(5)击空明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
(6)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7)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8)不绝如缕:细丝
(9)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
(11)方其破荆州:当
(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
(14)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短促
(15)逝者如斯:此,指水
(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
(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三、重点虚词
(1)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
(2)之
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
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
(3)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
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
(4)其
其声呜呜然:那
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
何为其然也:语气词
(5)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
(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
(8)而今安在哉:哪里
(9)纵一苇之所如:的地方
五、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泣”,使……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向西。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3)下江陵,顺流而东:下,攻下,名词作动词。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
(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5)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6)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六、文言句式
(1)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即“凌茫然之万顷”。
(2)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即“予怀渺渺兮”。
(3)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即有吹洞箫之客。
(4) 何为其然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宾语前置。
(6)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7)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被。
(10)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赤壁赋中心思想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赤壁赋的拓展延伸
赤壁赋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2、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解读赏析:
(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是什么样的景?
(景: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
3、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
情:
⑴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⑵ 学生齐读、体会。
⑶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⑷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⑸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
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⑴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理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⑵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⑷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及拓展延伸相关文章:
★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中语文文言文《赤壁赋》知识归纳
★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语文赤壁赋全部知识点
★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
★ 2020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设计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期末检测试题
上一篇:水浒传的知识点总结2022
下一篇: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