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
精选四步预习法 精选怎样有效预习 精选民法典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 精选课前预习的方法详细解说 精选预习的策略和方法预习作为一项重要的课前学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了解课堂所要学的知识,对课堂的重点有一个大致的认知,从而更好的掌握课堂。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语文的课前预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从较浅问题入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直接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是这样。预习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教师的预习问题设计得当,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是教师要解决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词的解释,文学常识的了解,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都是教师在预习设计中必会让学生解决的事,学生完成起来也不会感到太难,但对文本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情感,表现的主题。如果预习中设计的问题太难,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失去继续学习思考的兴趣,即便少数学生迎难而上,对问题思考的结果也会与教师的预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应该把预习问题设计浅一些,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预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二、从课文背景入手,深切体会作者情感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设计这类课文的预习问题时,可以从作者反常的行为、脱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能正确的理解判断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倾向。如预习《湖心亭看雪》,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皑皑的严冬,即使在白天,人们也很少出门或不想出门,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岱为什么偏偏会在寒风刺骨的晚上冒着肃杀的冷气独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他又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兴趣,又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引导性,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学生就会反复品读文中的语句,主动去揣测作战的思想与经历,这样提高了学生讲作者情感与经历背景联系起来思考的自觉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冷寂、孤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
三、从课文文眼入手,整体把握主题思想
所谓“文眼”,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如预习《背影》,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本段详细描写了父亲为给我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的情景,这里的“背影”是一个聚光点,照彻了父爱子的一片赤诚,集中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以这样“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现父亲过铁道的不容易,找出这些动词,并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由此展开对课文中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的理解”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白这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学生既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从对比学习入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相对来讲,说明文由于知识点不多,是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但对初学者来说,仍然会把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和过去的知识相混淆。比如,不少学生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混在一起,虽然教师们反复强调,总不能避免学生出错。鉴于此,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的课前预习设计就可以先打“预防针”。这里以八年级第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预习问题设计为例:“回忆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并具体列出;结合课文后有关说明文的文学常识,了解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比较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异同”这四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一接触说明文就知道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是一回事,从而心理上就有了界定,再经过老师上课时的强调、比较,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掌握了新知识,还指导了学生预习说明文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上一篇:关于高中课前预习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