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酷文库!

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

无敌客 分享 阅读:0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精选文章 -->

精选课堂听课的技巧和原则 精选听好老师讲课的五大秘诀 精选学会正确地听课 精选听课,一门复杂的艺术 精选2020建军节思想汇报1500字精选5篇

  地理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要让学生学好地理教学方式很重要,接下来就由小编带大家来看来了解一下吧!

  地理教学常用方法

  一、发现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

  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发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揭示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适宜使用发现教学法。

  2 新旧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可以使用发现教学法。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时,就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的气候”来发现学习。比如纬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3 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通过让学生比较分析,“发现”异同,得出结论,也是发现法应用的方面。如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时,学生很容易将其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相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二者特征上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从而加以区别。

  同,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的学习时可以应用发现教学法。

  4 可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模型操作实践,发现等高线地形图的涵义。如纬度不同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不同就可采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二)、发现教学法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思维源于问题,疑问引发发现,应用发现教学首先需要给出“发现”的明确任务和目标。

  第二步: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第三步: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只有内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给出假设后,需要进一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矛盾”。

  第四步:指导学生根据案例,整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归纳结论与“答案”一致时,会欣喜异常,若出现不一致,教师则应加以指导。

  第六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环节是发现教学法的升华,也是一个后续的要求。

  (三)地理发现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某一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为“发现”的情境,而这种发现的情境往往是通过设疑、激发困惑、引发心理矛盾而形成。

  2.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尽管发现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但学生的这种探究发现并不会任意、自由和随心所欲。因此发现能否取得实效,教师的善于引导也很关键。

  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盲目的猜测和无益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给学生以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思维空间。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睦氛围

  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自由发现、研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尽管教师在学生发现、探究中可以充当支持者、鼓励者,但教师绝对不能替代学生,“包办”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调控手段。其次,“启发”又是方法和形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可否自始至终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人更深。”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 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课堂上经常出现“对不对”?“是不是”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启迪思维。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有所思,思有所得。

  2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延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 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处”寻找的启发点称之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4 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寻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类似这样的在问题的“结症”处,一步一步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无疑也是启发的最佳点之一。

  (二)、地理启发式教学的形式

  1直观启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地理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将直接感受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 设疑启发

  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达到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

  3 读图启发

  地图比文字的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学生容易辨认,判断理解,其丰富的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通过读图启发,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假设启发

  假设启发对于分析、分解、巩固教学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十分有效,在地理启发教学中常常用到。

  5 探究启发

  探究需要观察,需要提出问题,是能动地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从而乐于探究。

  6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法,

  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应。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一些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地理教学,可利用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彼此相关性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7情境启发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过程,精心创设的良好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境交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 关系图启发

  地理课有不少内容都有一个内在知识体系和关联性,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最终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实际教学中,这种关系图启发的教学方法效果非常不错。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追求的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但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

  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启发性” 。

  舒尔曼则这样描述案例:“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故事的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做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一种情况或更大类中的一个例子” 。

  案例教学有自己的规定性。首先,案例与一般的举例是不同的。案例是一个复合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例。作为教学选用的案例具有自己固定的构成要件和特征,不是简单的举例。其次,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以案说理。说地理的道理,以案传道;传播地理原理,理解地理原理。

  案例教学所选的案例必须有几个规定性:

  一是匹配性、思想性。教学所用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且具有思想性。隐含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线索。

  二是真实性,疑难性。案例不能“虚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实事。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是趣味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有情节,有趣味。案例是通例,有典型性。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高效教学技巧

  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1、“润物细无声”------教学内容生活味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学现状往往是照本宣读,缺乏生活味,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而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知识,如:为什么交通灯选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路旁的道路指标为什么是红白相间的条纹?为什么环卫工人穿黄颜色的衣服?夏天同学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近段时间房地产很热,尤其是宁波市连续三年商品房价格涨幅居全国首位,买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讲得最多的话题。利用这个在讲气候资源这一节时,就可联系生活中的这一热闹话题,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个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主要从我们讲得气候资源这方面考虑)这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纷纷地从光照条件、通风情况、湿度、温度条件、绿化状况等方面做了很好地评析,兴趣盎然。

  2、“社会即生活”------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味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是把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课堂做点缀,好比在金鱼缸中放一些珊瑚、水草,而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就好比是将鱼放到海里任意遨游。

  我曾叫学生几个人一组利用寒假时间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还纷纷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对水的含氧量、化学成分、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做了详细地研究和分析,同时也调查了一些污染源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地改进措施,也找了相关的环保部门,对当地水资源状况的改变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使他们深深感到了知识的有用。

  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月亮,但可能在讲月相之前,没有一个学生会想到月亮出没和观测时间和方位是怎么样的?所以在上课前,我请同学连续观察月相一个月,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规律,然后在上课时,老师用“敢上西天揽月,敢下东海抓鳖” (上西天,下东海。即上弦月,上半夜,西边天空可见,月面朝西;下弦月,下半夜,东边天空可见,月面朝东)这一句同学耳熟能详地谚语加以归纳,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而其中却将月相的规律的精髓部分概括起来了。而同学们经过实践更是能深切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

  二、 在地理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描述不但优美而且颇多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道理,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用唐诗宋词强化月相知识的巩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刘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有“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可以对月相的出没和方位有更进一步了解,同时能更透彻地了解诗人传达的诗情画意,也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另外在讲水循环时,可以分析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话的科学性;在讲气候垂直地带性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分析日较差大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可用王之焕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夏季风的势力范围;用“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来描述三峡工程的浩大……。

  三、 在地理教学中注入一点新闻味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而地理学又是一门现代的学科,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如何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的知识充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去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中。

  在新教材上册的课本中有一个关于石油污染方面知识的内容。这节课我刚好是11月14日上课,但在11月13日下午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并发生燃料油泄漏的“威望号”油轮断裂沉没的消息,我立即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及受到石油污染的海鸟的图片,并配上“谁来救救我”等类似的文字,将其做成课件,在上课时应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这节课上得生动有味。

  在讲交通运输时,我用了上海磁悬浮列车、粤海铁路的例子及相关的图片;在讲凌汛时,我用了网上刚刚看到的黄河壶口瀑布变成冰瀑的图片,诸如此类的新闻类的地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经常会在课上发布一些最新的新闻地理,效果颇佳。

  四、 在地理教学中添加一点人文味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它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而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教人“如何而生”的本领,而偏废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地理教学中添加一点人文味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务之急。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过多地侧重于知识地灌输和机械地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地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情感的荒漠。“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素质的学生,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人文化。

  新教材下册中就用诸子百家的论述来表达了古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在教学此节内容时也可以用《诗经·伐檀》“檀檀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来说明以前黄河水的干净以及造成破坏导致现在一杯黄河水,三分之二是黄沙的后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能自觉地投入到宣传和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五、 在地理教学中充入一点综合味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古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充入一点综合味,自古至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面。

8907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