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
精选活着阅读心得个人10篇 精选《根鸟》读书心得10篇 精选《根鸟》读书心得10篇 精选《高老头》读后心得10篇 精选《高老头》读后心得10篇第一篇:上学的第一天400字读后感
“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学第一天的阴影变得越来越浓厚。”这句话就是来自《上学的第一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上学的第一天对这个陌生的令他恐惧的地方,使他上学时又害怕又畏缩,这种心情一直绕着他走过了这段路。不过,放学后,作者却认为新学期自己的生活空间没被夺走,自己的自由与生活乐趣依然如旧……
而我呢,在我上学的第一天是这样的。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日子把我送进了中学的大门。那一天,我怀着一种兴奋又害怕的心情踏进了中学的大门。见到了许多新老师,我感到十分兴奋,也许你会感到十分矛盾,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多一个新老师,就能多学会一种学习的本领,何乐而不为?我还以为上了中学,同学之间,不认识会十分难相处,可没想到第一天上学,我就交了许多朋友,这可是大喜事呀;这样我就容易与这个班融在一起,也会多了许多“老师”正如: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嘛!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必须以平常心去认识大家,在学习中,也不会失去自己的自由与欢乐。
第二篇:《天字一号工程》读后感
我读完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后,想说说自己的读后感,不当之处还请作者包涵。我认为本书的特色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
先说外部方面,我总结了4点,外部就是从书之外体会出来的东西。一是画龙点睛。对本书的书名,我开始持怀疑态度,暗自猜测能有多大的事,可以担当这个书名。本书名称的出处,在前半部并未体现出来,直到后半部份我才明白过来,并深为佩服,的确,没有事情比民生更重要,让读者恍然大悟。二是精神可嘉。作者是政府官员,可谓公务缠身。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能够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这种身处官位不堕其趣的执著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认真学习。三是一序千金。本书能够请出中国文坛巨匠何老先生作序,可见作者人脉广博。何老先生是文坛泰斗,他能为本书作出一篇长序,可见他对作者本人与作品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四是影响力大。该书发行后,我曾多次听到书友们提及,可谓是好评如潮,可见本书的影响力已深入人心,令人钦佩。
以上是外部的。下面说说内部的。内部就是从书的内容体现出来的,我总结了5点。一是亮。开篇用满汉全席筹备过程中的曲曲折折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使读者欲罢不能,我认为这是我所看过的书中,最精彩的开篇。二是善。本书最后的结局非常圆满,正直的人得到赞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从对结局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社会的良好期望和自身善良的高尚品质。三是实。作品从内容到思想都很朴素实在,让人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有的桥段更是有切身处地的感觉,让读者感觉书中描述的就是真实的社会和人生,非常真实。四是深。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丰富,书中所呈现出的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媒体记者、商场精英等身份,都有着精彩的表现,所展示出来的行业内幕、潜规也让人触目惊心,如此全方位、深刻、了解底行业细的再现,在其它书中是很少看到的,让人感到深受教育与启发。五是憾。作品对下岗职工生存状况的描写,发人深省、深入人心,尤其是数个反映弱势群体生活艰辛和真实诉求的桥段,让读者数度哽咽、潸然泪下,非常震撼。与书名联系到一起,真是实至名归,浑然天成。
建议:本作品非常优秀,建议改编为影视作品,以飨大众。
第三篇:走路上学读后感
周末虽然阳光明媚,但是我的心情却格外沉重,因为我看了一部电影《走路上学》,走路上学读后感。
这部电影很感人,女主角娜香和男主角瓦娃,虽然和我们一样的年龄,但他们为了上学,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瓦娃是娜香的弟弟,因为妈妈陪姐姐溜索时差点落入江中,不准再让瓦娃溜索。但他很想去姐姐的学校看看,就趁妈妈出去干活的时候把溜索用的工具拿出来,他顺利的过了江,找到了那座学校,老师正在讲课,瓦娃就趴在窗口听。看到这时,我觉得我们真的很幸福,傈僳族的孩子是多么的渴望上学呀!
聂老师很同情这些山区里的孩子,看到同学们大冬天穿着拖鞋上学,就用尺子量了每个同学的脚,叫城里的人们按照尺寸给每个人买了一双合脚的雨鞋。还特地到每个同学家里送鞋子。来到娜香家里时,认出了瓦娃,娜香的妈妈气得拿着鸡毛掸子冲着瓦娃就打。聂老师拦着她妈妈瓦娃才免了一顿打。他很喜欢聂老师送给娜香的红雨鞋,并答应有了红雨鞋之后不再溜索。娜香就答应他了。不过,第二天,他又把雨鞋还给了娜香。
娜香去商店买盐的时候,看到了一双漂亮的白鞋子,很便宜,才16.5元,他想给瓦娃也买一双,可是浑身上下只剩下一块钱了。她认真地看了看那鞋子,最后还是把鞋轻轻放了回去。正巧聂老师看到这一幕,她把鞋子买下来,让娜香送给弟弟。兴高采烈的娜香,带着满心欢喜,急着溜索回家,把鞋给弟弟送去。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人却从溜索上翻下来,掉进滚滚怒江……
自从姐姐娜香死后,瓦娃没说过一句话。聂老师周末专门给瓦娃补课,可是任凭聂老师怎么逗,他一句话也不说,他带聂老师走到了门前,门栏上有幅画,是瓦娃站在未来的桥上。瓦娃缓缓的拿起粉笔,在小男孩的旁边,画上了他姐姐,娜香.........七个月后,桥建好了,瓦娃终于可以走路上学了,他想起自己能跟姐姐走路上学那就太幸福了,可是.........电影结束后,我拿出了50块钱,毫不犹豫的投进了捐款箱。我知道这是微波之力,只能尽一片爱心。
我们所不知道的,还有多少这样贫困的山村?还有多少个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上学?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桥,通过这些桥,让那些仍处在贫困边缘的孩子们获得知识,读后感《走路上学读后感》。也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的心灵之桥,把我们和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获得心灵的慰籍。同样是一片蓝天,同样是一样的年龄,看看我们上学的路,再看看他们上学的路,看看我们的学校,再看看他们的学校,真是天壤之别!
我要奋发学习,克服一切恶困难,掌握本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尽力帮助山区孩子早日实现上学的梦想!
-------------------
鞋,这样生活的必需品,家家都有。拖鞋、皮鞋、皮靴、布鞋、运动鞋……各式各样的鞋,在商店的橱窗里,五彩缤纷,光鲜诱人。我们按照各自的喜好去买;各自的尺码去买;天气的冷暖去买。
可是,在云南怒江边的那一群孩子们,却几乎没有对鞋子模样的印象,整天踏着一双白色拖鞋,就连寒冷的严冬季节,也是如此。城里来的老师们看了都不忍心:自己一个成年人都带着围巾、穿着毛衣、踏着皮靴;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怎能踏着拖鞋走路?
当第一双鞋被递到瓦娃手里,他便爱不释手,仿佛一颗钻石,价值连城。但那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摊上的小货,至于价格,更是“小菜一碟”,几秒钟的事情:拿包、付钱、拎鞋、走人。可对他们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当镜头瞄准女教师的皮靴与孩子们一双双赤裸的小脚时,我震撼了!
生活在怒江旁的他们,是多么地执著。为了学习,他们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河,到达河对岸破旧不堪的学校上学。而所谓的上学,只是读读唐诗,学学简单的数学而已,根本谈不上规范化。放学回家,更是要做成堆的家务,承担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负担。母亲则更是累,更是苦,无暇旁顾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天啊,生活是多么地讽刺!一边是深圳的我们,想要什么几乎全可以得到满足,以至于过生日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礼物,因为都有;而另一边,却是那群怒江边的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就连我们日常生活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也需要拿生命来作赌注。
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同,那么,我们一出生便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一个生活在中国经济特区——深圳的,衣食无忧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活,我们真的是好到没法形容:天冷了,会有暖气;平时如果想去看场电影,坐在私家车里,几分钟就到了影院。
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为何不好好珍惜呢?
第四篇: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学记读后感1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上学记读后感2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3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继续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4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5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想起我的大学,想起刘涛,想起曾在一起读书和胡侃的快乐时光。当时我们都是一穷二白,却觉得很幸福。我记得有一次和陈凯揣着十几块钱跑到金硕果饺子城里,连成套的碗筷我们都不敢拆封,最后好像是吃了两盘饺子出来了。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另一个段子,一哥们儿跑贵和去,溜了一圈,只买了一瓶矿泉水出来了。好多地方,真不是适合去,虽有奢华,却无快乐。
因此,我是多么怀念与刘涛、与寇才加、与赵宝剑等伙计们在粱庄大街西口的扎啤摊喝掉两桶扎啤的日子。当时,也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那时,总觉得将来是像春天一样美好,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书写精彩的人生旅程。
那时,心中总是鼓荡着希望,觉得生活很幸福。
当时刘涛也跟我提起几次,《上学记》写得怎么样怎么样。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真让人有穿越之感,刘涛是不是就在昨天,谈论这么书怎么样来着?
书归正传,何兆武的《上学记》很好读,因为是口述整理,又是大家的口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看书就跟小时候看《故事大王》一样,有趣味又长知识。这本书让人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幸与幸福(建国之前)。
何兆武在书中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当时,虽然国家不幸,但何兆武他们对未来社会和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因此幸福与他们同在。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记得高中时写了两句话:“美丽,在于不可预测;痛苦,在于无法掌握。”往前看,若前方总有希望,那日子该是美丽的,幸福的;但同时,梦想有可能没有按照期望实现,那日子又充满了痛苦。在希望和痛苦的交相辉映中,在吃饱了不饿,记性没有忘性好的悠悠日子中,老之将至,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代代无穷已,也不知道是幸福不幸福了。
如作者回忆老友王浩,“王浩一生都着意追求幸福,始终没有追求到;最不着力的方面让他轻松就得到了,给他带来了荣誉,可那并不等于幸福。”追求的,反而不容易满足,所以幸福不在于目标,而在于过程。幸福不在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在于对追求赋予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未来可以很幸福,因为可以畅想;为什么过去很幸福,一篇旧文,一张老相片,使人越寻思越有味道,时光使人越咀嚼越有味道。
生命的存在,非有一些载体不可,比如亲人,比如故乡,比如日记,比如自己读过的书。人的记忆不可能塞满经历过的所有事情。
但是,幸福除了以过去和未来的方式存在,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在当下的时间中迷失。比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和知己交谈,会忘掉自己,忘掉时间,忘掉世界,只如游鱼一般存在,不知身居何所,不知今夕何夕。
很多人追求做幸福的加法运算,但往往不可得;知足者常乐,若做减法运算,就该好好发现并珍惜幸福了,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有多久,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能有多久,青春会流连自己多久,春江花朝秋月夜还剩下几重……
第五篇:《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以下是“《上学记》读后感三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上学记》读后感一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
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二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三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一篇:《毛遂自荐》读后感350字
下一篇:《稻草人和他的仆人》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