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酷文库!

关于饺子的说明文3篇

精选文章 -->

精选冬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精选冬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精选有关饮食安全小常识有哪些 精选有关饮食安全小常识有哪些 精选厨房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介绍关于饺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饺子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饺子的事情

  饺子,是北方人春节必备美食。大年除夕包饺子,午夜十二点开始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但地域不同,吃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我的老家位于山阳县一个偏远山村,那里都是在大年初一早上作为主食来吃。

  现在饺子已经是极其平常的食物,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偏远山村,那时包谷糊汤和手擀面还是一年四季的主食。肉类就更少了,除非家里有事,需要请客才能吃上一回。至于肉饺子更是只能在过年才能吃到。

  小时候嘴馋,一到寒假就天天盼着赶快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压岁钱,最主要的还是吃饺子。母亲一般会在三十晚上就将肉馅儿剁好,而我也每每在旁边观看,总觉得母亲剁的太慢,明明感觉好了,她还要不紧不慢的剁着,一会加这一会加那的。好不容易剁好,又开始揉面。一大盆面粉在母亲手里很快就变成了光滑的面团。这时,母亲却停了下来,要等第二天早上才开始包。当时不懂为什么,觉得母亲是故意的,故意不把饺子做好,是怕我偷吃吧。

  后来大些了才知道,母亲觉得隔夜的饺子没有当天包的吃着味道好。母亲总是在初一早上六点多起床,那时候我和姐姐都还在睡梦里。有时候醒的早,又帮不了什么忙,就躲在被窝看母亲包饺子。母亲一个人坐在火盆旁,熟练的揉面。小面团很快变成一根长条,接着母亲用刀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小面块。小面块在小擀面杖的挤压下变成一片片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饺子皮,接着飞快的包好。寒冬腊月,母亲每隔一会就要烤烤被冻僵的手,才能继续。要够全家人吃,母亲需要一个人忙碌一早上。往往我们九点多从温暖的被窝起来,她还在忙碌着。但必定会在饭点准时让家人吃上热气腾腾的饺子。

  饺子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饺子,曾用名许许多多,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只有四个:团子、扁食、娇耳、饺子。

  我出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东夷地区薛国(山东省滕州市)的一个乡村家庭里。那时候战乱太多,乡下人很穷,吃不起干粮。乡村里的老百姓,就把开水烫好的野菜,用手攥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子,然后放在面上一滚,再下到锅里煮熟之后,盛出来食用。当时,人们就给我起了个名字叫“团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化,人们对我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后来,皮和馅变成了我的主要组成部分。孔子在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总是先包上一些,既像现在我,又不像现在的我,放在他们的行囊里,以便饥饿时食用。由于山高路远,艰难跋涉,孔子一行常常在旅途中休息的时候,把他们的行囊当成自己的枕头。可怜的我,都被他们一个一个的压扁了。于是,在食用的时候,他们都风趣地叫我“扁食”。打那,我这个扁食的名字,就在齐鲁大地上传开了,风行了。后来,又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还都亲亲地叫我“扁食”呢。

  先,我既是一种食品,又是一种药品。这些作用,都是逐步被人们认可和喜欢的。特别是那些戎马他乡,南征北战的士兵,对于异地他乡的水土和食品不太适应,容易生病。士兵们总是在出征之前,包上一把家乡的土或带上一些家乡的我,到了异地他乡吃饭喝水的时候,把我和土各放上一丁点儿,就可以度过难关。

  让我终生难忘,就是我的那个“娇耳”的名字了。那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冻烂的耳朵。有个家是南阳,在长沙做官的名医张仲景,他曾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为此,我因有“娇耳”这个曾用名而荣耀至今。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叫我“饺子”的这个名字。因为,这是大多数人们对我亲昵的称呼。特别是听到“好吃不过饺子”的这个说法之后,我就打心眼感到骄傲自豪。

  饺子的来历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有同名电影。另外,中国特色健康保健食品——饺子,已走向世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如日本饺子、朝鲜饺子、韩国饺子、越南饺子、墨西哥饺子等。

  来历说法1.张仲景发明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7322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