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酷文库!

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归纳总结

无敌客 分享 阅读:2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复制全文 下载全文

精选文章 -->

精选《巨人的花园》课堂教学实录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精选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的辅助工具,就像是我们炒菜的食盐一样,用好了就好给我们的课堂增色增效。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

  一、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且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时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可以表达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产生探究的冲动。

  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一文时,这篇文章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一幅海上红日初升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海上日出美丽景色,想象着那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的瞬间。

  我在教学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海上日出美丽景色,让学生通过图文声像,近景远景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大海之上,观看神奇的海上日出。同时我对比找到了山中日出,沙漠日出的视频,让学生比较理解。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丽的日出,体会作者欣喜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想像力,整合语文学习资源

  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教材。但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课文配有图片,而有些课文没有图片,即使有也是有限的表象其形象也是单调与贫乏的。而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图像、动画、视频等,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而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学习《西风胡杨》一文,对于课文中描写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联想表达出来。而文中仅有一幅图片,即使教师再深情讲解,学生再深情美读,也很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似乎也难于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显得枯燥乏味苍白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再现宽广无垠,黄沙漫天的壮丽沙漠情景、看到在人迹罕至,甚至是生命绝迹的大沙漠里,坚强挺立的胡杨树,再配上那苍茫遥远的边塞的音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理解胡杨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同时关注我们国家土地沙漠化的残酷现实,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美好品德。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收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精彩的课,不但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体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既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体,也是检评这堂课是否成功的评价之一。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起到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它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色彩、音乐等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演示、引导,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这时,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易,能让抽象变为具体,能让学生跨越时空间来认识和理解问题,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对情感的辨析单凭语言文字的表述是达不到预期,这就得借助于多媒体的应用了。通过对文字理解和语言氛围的渲染才赋予人情感的升华。培养他们具备一点对一般事物的美丑的辨析能力。学生从课堂的氛围渲染,图象、音响等信息化手段中感悟其情感,最终达到学生与老师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我们日常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使我们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拜托了以往的笨方法,可以很容易的把45分钟课堂轻松驾驭。这样进行语文教学,能使语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同学们将“迫学”变为“乐学”,从某种角度上达到了教学目的,也真正改变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古老的教学方法,以及由于小学生的知识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教材中困难理解的学习弊端。

  例如,在讲解《向命运挑战》这课时,我利用信息化网络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的八月十八日下午三点,科学家霍金在北京会议中心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时的场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家神秘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霍金在京城掀起的“科学风暴”的强烈。除此之外,我还另外安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登录相关网站了解有关“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形成”以及“黑洞”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展现这些知识,使同学们真正掌握了课本内容蕴藏的内涵,同时还让同学们有了意外的科学知识收获。

  语文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解决好重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如通过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语言叙述、动手操作、讲练结合等途径。以往靠老师滔滔不绝地解说,加上手舞足蹈地比划,以及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教学手段已经过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欲望的有机整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强烈学习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视频,声音,画面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培养的整合

  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无形中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用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加上互联网网页的超链所带来的便捷,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无数研究事实证明:创造思维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论证或严格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

  如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之后,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应用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如在进行《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几篇课文的讲解时,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老师讲解总是含糊其辞,不好讲解。但是当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很容易了,老师们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其中的相关多媒体素材展现给同学们,加上完美的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就能进入情境,使这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容量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通过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那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一)通过信息技术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小镇的早晨》一课授课后,学生被课文中水乡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都想亲自去游览一番。我看到学生心神向往之,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视频,做知识拓展。让学生边欣赏苏杭等地的秀美景色,边聆听晏几道的《蝶恋花》、《胡捣练》两首赞美江南的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二)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与此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合理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一)提升学习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原先以单纯的读书、识字等手段让我们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如今,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接收到单纯的文字内容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所学到文字的具体内涵。如:在学习《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不认识梅兰芳是谁,我们通过网络上寻找些梅兰芳的视频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梅兰芳学艺》的兴趣有所提升。

  (二)通过整合能够提升读写能力

  在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我们学生朗读时的声音也许很好听,但是往往总是少了一份感情在里面,这不能怪我们的学生,有些知识离他们现实的生活很远,他们很难流露出那种真实的感觉。如,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但是,小兴安岭的美景离我们比较遥远。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多个角度的小兴安岭的纪录片。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感受自己来到了小兴安岭中,再去学习朗读这篇文章的心境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读写是两种能力,但是往往密不可分,最主要的是那种心灵的感受。读是将写好的感受表达出来,写是将感受的到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同样的信息化手段对于我们的学生写作能力可以有所提升。

  3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本”——这是对以前许多农村小学上课模式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被打破,课堂教学不再以课本、老师为中心,教与学的外延不断扩大、加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得如今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灵动而富有生气。

  1、课前激趣

  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在课堂教学伊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

  教学前,我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小镇的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太美了!”“美得让我陶醉了。”……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乡的晨景烙印,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中“持趣”

  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较强,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快乐地学习。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3、课外“延趣”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深化对“改革开放带来中国大地巨大变化”这一主题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深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对比照片;有的学生收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数据资料……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小镇的早晨》一课后,学生被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亲自去游览一番。我见学生心神向往之,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做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苏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边聆听晏几道的《蝶恋花》、《胡捣练》等赞美江南的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2、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拼音教学,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入“拼音乐园”进行自主学习。屏幕上那美妙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不自觉地跟读、模仿,兴致勃勃地为生字编儿歌、扩词,在实践中扩大了他们的识字量,培养了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佳作连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而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语文教材的品读首先是感性而较表面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跟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有二:

  一是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对于没有见过草原的学生来说,《草原》一课所描绘的情景离他们太远太远了,他们无法在头脑里形成相关画面,无法激发美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播放一段草原风景录像片,将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动态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句一下子变得形象可感起来,学生深深地为大自然的美丽所折服。可见,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更加真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有声的语言,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语文课上适当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乐曲,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调动其感觉、知觉,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悟出文中所描绘的那种随乐曲起伏而产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让学生闭目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随着音符的流动,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很快地便进入文章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时,我配以音乐播放了一些穿着蒙汉两族服装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泪深情交谈的画面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沉浸在画面当中。见此情景,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你能把这幅情景说得比作者还要好吗?”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

  四、守住一方精神家园,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1、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性。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是信息时代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信息接收渠道也变得日益多元化,但文本阅读的价值永远不可取代,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2、阅读教学肩负着承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文化全球化远非经济全球化那么来得容易,因为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性才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且民族文化自有其稳固的传承,保护机制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外来文化冲垮。这就使得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显得更为迫切。只有提高人们的母语阅读和表达水平,才能使民族文化的香火代代相传,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阅读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深厚的精神基础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领会记载人类先进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传统的、当代的、民族的、外国的),以真、善、美去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其美好的心灵,塑造其健康人格,激发其求知欲望,并以此培养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阅读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而且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取代的,很难想象,没有文本阅读,能形成崇高,完美的人格。

  4、阅读教学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终身学习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必然要求,学习需要阅读,人类积累的知识不管保存在何种媒介中,要了解它,掌握它,只能依靠阅读,如果没有一定阅读能力,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就很难开展学习。学习又需要交流,交流便捷的形式是语言交流,希望在语言交流中准确、清晰,富于技巧地传递信息,就不能没有一点语文基础。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工具。忽视阅读,必然导致能力的缺陷,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这显然无法直面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

  4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课堂知识,也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挖掘自身潜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是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它可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助合作学习机会,增加师生互动频率。所以说,必须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上,达到高质量语文知识教学目的,并让学生通过双向互动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进行《多梦的季节》一课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在课前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梦想,并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形式展现小学生的梦想,并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身一直以来的梦想。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多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采用口头语言讲授的模式,并在黑板上进行粉笔板书,将教学重点利用粉笔单一地进行传授,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闷头记录课堂教学重点,缺乏学习积极性。此时,若引入信息技术,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情境化教学方式增强语文课堂魅力,吸引学生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进行《清明》这首古诗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牧在写这首古诗时的人生处境,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观察日记、课外练笔、写作竞赛、朗诵会、演说会等活动的组织。同时,在这些活动组织时,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其中。如,借助信息化技术宣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演讲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时,应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思想,突出“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色,且站在新型教学模式高要求背景下,从各个方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更进一步的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即老师应该将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表达形式进行展示,不断丰富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从而生动形象地进行直观通俗的表达,提高小学语文课外教学的丰富程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伴随着信息化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但需要传授语文教学知识,还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空间内深切体会逼真的教学情境所传递的内容,吸收内容,高效率完成知识的学习,且善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课信息化处理的方法相关文章:

1.2017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3.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方法

4.2020年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方法

5.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6.2017-2018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7.2017-2018学年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2)

8.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的心得体会4篇

9.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10.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858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