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
精选《巨人的花园》课堂教学实录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精选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可以为课堂创造浓厚热烈学习气氛的手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指导,供大家参考。
1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指导
(一)正确的朗读课文。
就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读,把字音读正确、读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我们班的学生普通话都很标准,只有极个别学生读音上有问题,需要多联练习,多指导。对于三年级的课文,有许多生字词需要掌握,想要做到将字词读正确不但要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而且需要及时的检查。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基础打好,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朗读指导。
(二)流利地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课文多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还有就是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如:逗号表示这个句子还没有读完,停顿要轻和短。句号说明句子已经说完,语气和语调要有所停顿。
(三)有感情地读。
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
在进行指导训练之前,我们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读课文时想要读出感情但却读的无法入耳,关键在于不知道哪些字需要重度或清读,不清楚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已经学习完了,可还是读不出感情来。因此我首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需要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要读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来,要读出美的感觉。
定下了这个基调后,我开始逐句的指导朗读,让学生一句句的跟读,让他们在跟读的过程中,感受我的情感。与此同时注意哪些词该重读,哪些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领悟和模仿能力很强,不出一个星期,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步骤,为了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搜集了以下朗读的小技巧:
(一 )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1.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2.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
3.增加音长
就是把需要重读的音节延长。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山水》)
“静”“清”“绿”要读得舒缓,充分表现喜爱、赞美之情。
4.重音轻读
就是在朗读重音音节时,尽量把发音部位向后靠,降低声高,加大气音,然后用力地轻轻吐出。一般表示轻柔的动作语言、恬静的环境气氛、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重音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
1.表示兴奋、喜悦等用高句调;表示悲伤、惭愧等用低句调。
2.赞扬的态度用高句调,批评的态度用低句调。
3.活泼开朗、狡猾奸诈的人说话,用高句调;沉着庄重、忠厚老实的人说话,用低句调。一般老年人、男性说话用低句调,年轻人、小孩、女人说话用高句调。
4.叙述和对话夹杂在一起时,叙述的部分用较低的句调,对话的部分用较高的句调。
5.紧张激烈的场面用高句调,平静或凄凉的场面用低句调。
有的老师已经摒弃了那种对声调、轻重等朗读的表面的研讨,而转向了深层次的“读出韵味”——也就是真正的“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指导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小学中年级教材中长文、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可能有一种较难懂、较难读、较难理解等的感觉,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及时示范性朗读来解决。
例如在教教古诗《暮江吟》时,教师导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是露似真珠月似弓,多么美的夜景啊!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请几个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
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把九月初三夜晚的幽静,美丽读出来,强调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然后小结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因为大家都能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好的范读不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了学生,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
二、设计朗读形式
适当的、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朗读形式,主要由朗读要求而定。
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以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续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刻、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文,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
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朗读。例如在教《一枚金币》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时请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会“怎样”说,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语句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做到先扶后放,刚开始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受感染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用语言进行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研读中体验感悟语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感情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必须从品悟语言着手,留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通过对关键词的咀嚼,对情景的想象,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受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
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走月亮》“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看到抱着月亮的小水塘。我通过图文结合紧紧抓住“抱”字。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发现每个小水塘每个小水塘都抱着月亮。
再接着让学生通过小水塘都抱着月亮联想到妈妈抱着孩子的动作,接着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给大家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到“温暖、温馨”。再让学生把这种温暖,温馨的感觉读出来。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指导
1、设境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2、示范点拨。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3、读悟结合。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
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有位老师在学生念《游子吟》一诗时,提醒学生:读之前,想想自己的妈妈平时关心自己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将诗句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由自主地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4、客观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
而应立足文本的感情基调,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
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4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指导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租借地里的洋人欺侮中国妇女的情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愤、无奈的,那么在朗读前确定了这种感情基调才能更好的朗读,带着悲愤的表情朗读这一部分。
朗读是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强烈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技巧来展现。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一些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较肤浅,所以,阅读时难免会有困难,有时甚至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训练,如:语音的轻重、语句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及停顿的处理等,但这些朗读技巧不能孤立地大量讲解,而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结合语境进行训练。
让学生慢慢感悟到读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技巧,只有在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内心的呼声,他在讲述与父亲的回忆的时候说道:“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献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这一段话描写的是爸爸牺牲回来后我们接到爸爸的场景,看到死去的父亲,孩子的内心是万般痛苦的。
学生们在朗读这一段话时,如果用欢快的语气显然不合适,语气首先使沉重的,其次对于句子中的“钉在、染红、浸满”等词,应该重读。这样结合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能很容易地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大的影响力。《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目标之中去。”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以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又要指导学生从泛读中去借鉴、去领悟、去思考,以达到泛读的目的。
如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他们字正腔圆的“唱读工夫”此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适时地采取了感情泛读文中人物的话,我模仿小夜莺,采用活泼、轻快的语气来读,而日本军官的话我则读得凶恶、狠毒。
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都用惊喜的眼光看着我,我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我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读,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读。
从我的泛读中领悟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并从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学会生活”的情感熏陶,再读起来也是有声有色,而不是机械地模仿了。
三、读中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读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新的过程。朗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读法。
朗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揣摩并获得个性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的色彩朗读。如《触摸春天》这篇感人的文章,文章中安静走进花园,极其准确的停在一株沾着露珠的月季花上,伸手捉住了一只蝴蝶,把蝴蝶捧在手心里感受着,最后放了蝴蝶,抬头张望。
在朗读这一段话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开始模仿安静做起动作来,对于学生这样的创造朗读,我给予了一定的鼓励。这些学生的几种朗读,既有独特的创新,又有思维的感悟,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的见解有道理,就大胆地读出来,读出自己的风采。
四、引进多种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朗读中评价是培养的学生朗读技巧和能力的很关键的一环。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是让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知道朗读的标准是什么,改如何处理不同的文章的感情。
1、鼓励式评价。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
从这些孩子的发基础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我们班的一位男生很胆小,站在人前说话都是在喉咙里哼哼唧唧的,所以平时就给他多一些关注和机会。
朗读的时候他抖抖颤颤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不躁,只是在旁边不停地提醒鼓励,让他坚持下去。
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了,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糕,可我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他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一定到自己读正确才停下来,多认真、多有毅力的孩子啊!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并反复练习,同时对这位自卑的孩子又是一种鼓励,使他对自己有了信心。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大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诱导式评价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句或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这些是难免的。
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如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连声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在讲《桂林山水》,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桂林山水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老师评价道:“呀,这下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也来到了桂林,置身在这美丽的山山水水之间。“
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桂林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指导方法
2.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
3.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
4.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5.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方法
6.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7.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指导技巧
8.小学三年级语文方法归纳
9.小学语文3年级阅读方法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