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酷文库!

《论教养》教学实录范文5篇

精选文章 -->

精选《巨人的花园》课堂教学实录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三亚落日教学实录模板 精选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精选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目的是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论教养》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汲(jí)、渊(yun)、恒(héng)、榨(zhà)、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论教养》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o)

扭捏(ni)、箴言(zh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n)

原处(chù)、教书(jio)、困难(nán)

处境(ch)、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论教养》教学实录3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导入法一:(主题导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导入法二:(背景导入)

曾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作家。首先,让老师来介绍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这些“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旨在告诉他们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个正确的道路。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论教养》就选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引述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精力的尽快集中。

通过简介《善与美书简》,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了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5分钟)(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词,注音处留白,重点词语的意思处留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解决。教师最后点拨,明确。)

1.给下列字注音。

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贸然(mào)、尴尬(gān)、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风雅(yōng)

大发雷霆(tíng)、彬彬有礼(bīn)

自吹自擂(léi)

2.解释下列词语。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3)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4)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7)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8)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10)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11)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组内交流搜集的相关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一)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围绕着如下问题,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有教养。

3.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检查预习的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成效,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约20分钟)(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交流后明确。)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3.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下面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后语句的关系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明确:“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3)“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此环节的三个步骤是层层深入的,即由整体到局部认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独立思考、表达见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约7分钟)(一)探究主旨

1.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指导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小组内交流,讲时需结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评价、补充。)

(三)师生总结

(学生先谈收获,教师再补充。)

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从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与别人的交往中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有教养”的认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论教养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论教养》教学实录4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 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重点)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难点)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 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三期。谷羽译。有删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米特里8226;谢尔盖耶维奇8226;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中“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

读准字音 恪守(kè)

允诺(nuò)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ǎo)

扭捏(niē)

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疲惫不堪(kān)

尴尬(ɡān)

大发雷霆( tínɡ)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éi)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典范: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新课导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 娇嫩的、更是最质朴、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 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一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哪里?

作者认为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①、②):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③~):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③~⑩):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切记不要互相 妨碍。”

“切记”是切实要记住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2.“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 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也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同时也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

3.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这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推理关系,也恰当地论说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感悟精彩句子】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处方”为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2.分析下列语句的论证方法。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 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 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列举“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而在家里却懒得不做家务。这是典型的对比,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 3.理解“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这一句话的主要内容。

提出优雅风度应遵循哪些准则的问题,引出下面关于优雅风度标准的论述。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 优雅的风度,指导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有所改进。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 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⑤~段,第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⑤~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⑤~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论述的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针对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方面的议论文。教读此文,教师采用由浅入深,由文本到体验的思路进行。首先组织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让学生再理解本文观点的同时,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对“教养”和“没有教养”的认知。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谈体会感受。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深刻起来,而且形象生动得多了。

《论教养》教学实录5

授课内容】 《论教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难点)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 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三、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 (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

【授课内容】《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三、板书设计

容量

神(健康的小屋)的选择自己适合撑起精神的三事业——自我寻找——

和爱好的事业世界大厦间(努力向上的小屋)小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屋(庄严、真诚的小屋)精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


《论教养》教学实录范文5篇相关文章:

★ 一等奖公开课教学实录5篇

★ 教学实录模板

★ 2021教师国培计划精彩范文

★ 《dtnl》教学实录

★ 《百分数》课堂教学实录5篇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5篇

★ 《半截蜡烛》名师教学实录5篇

★ 党课会议记录范文5篇500字左右

★ 《示儿》教学实录

★ 关于《草帽计》教学实录

5810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